世纪旅游网 > 焦点 > 正文
【沈阳西北角楼:六百年城墙上的时光密码】——从明代烽火到城市记忆,一座角楼见证半部沈阳史
2025-07-23 15:03:17 来源: 世纪旅游网
在沈阳的繁华街角,遇见六百年前的盛京  在沈阳市府大路与广宜街的交汇处,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景观中,一座青砖飞檐的古建筑巍然矗立,沈阳西北角楼。 

   世纪旅游网讯 www.u2000.com

  在沈阳的繁华街角,遇见六百年前的盛京

  在沈阳市府大路与广宜街的交汇处,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景观中,一座青砖飞檐的古建筑巍然矗立——沈阳西北角楼,亦被称为“盛京艺术博物馆”。

  它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沈阳中卫城指挥闵忠改建沈阳城时建成,历经清代重建、近代战火与当代修复,如今成为沈阳古城为数不多的地面遗存之一,也是沈阳方城唯一保留的角楼遗迹。

  这座角楼并非单纯的仿古建筑,而是真正承载着"明基清表"的历史密码。2000年5月,沈阳市政府决定对西北角楼进行修复。考古发掘时,专家发现它的墙体下部是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夯土与青砖,上部则是清代天聪年间包砌的规整砖石。这种跨越朝代的建筑叠压,在全国古城墙遗迹中也属罕见。2001年6月,土木工程主体修复完成,严格复原了600年前的古城风貌。

  角楼的前世今生:从军事要塞到城市客厅

  1. 明代:沈阳中卫城的防御堡垒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政府为巩固东北边防修建沈阳中卫城,西北角楼作为城墙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建在转角处的高台之上,设有密集的垛口和箭窗,可发射箭矢并观察敌情。其墙体以糯米浆混合灰缝砌筑,至今仍能触摸到凹凸不平的明代砖石,原始肌理中透着军事防御的厚重。

  2. 清代:盛京方城的防御要地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于天聪五年(1631年)完成城墙建设,包括四座角楼(包括西北角楼)。此时的西北角楼在明代基础上包砌砖石重建,延续了防御功能,飞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成为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史料记载,当年护城河畔 "春日柳荫,行人驻马",繁华不输今日中街。

  3. 现代:活着的遗址博物馆

  2001年修复后的西北角楼,严格遵循历史形制:3层城墙+ 3层楼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高约6层楼,内部结构采用“减柱造”设计,扩大空间利用,同时保持外观装饰效果。作为仿古艺术建筑,它完美呈现了沈阳古城的原始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内城的西北角楼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因1900年八国联军炮击和1969年拆除墩台已不复存在,而沈阳的修复工程则完整保留了600年历史的原貌,更显珍贵。

  古今交融:让历史活在当下

  如今的西北角楼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艺术博物馆,通过临展、讲座与观景体验,让历史的砖石“开口说话”。

  踏入角楼一层的 “盛京城遗址陈列馆”,两段裸露的古城墙遗迹令人震撼不已。明代青砖厚重坚实,清代砖块规整有序,考古学家曾在此发现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夯土痕迹,印证了“就地取材”的营建智慧,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不同时期的故事。展厅内的多媒体影像重现了盛京“井”字街与八门八关的格局,2300年的建城史在光影中流转。

  登上二楼,李仲元书法展的墨香扑鼻而来,艺术的气息与历史的厚重交织相融。而当你登上四楼的观景台,眼前的景象定会让你惊叹!西侧视野中,太清宫的古建筑群与现代化的摩天楼群同框出现,历史与当代在这里奇妙共生,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在角楼一层的文创区,可以看到以角楼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㕛乾花”,每一款都蕴含着对沈阳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表达。比如“㕛乾花”手链与项、“乾道嘉”三朝钱币车挂、“乾坤扭转”岫岩玉挂饰等,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这些文创品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游玩攻略:如何深度体验角楼?

  必看亮点

  细看明代夯土墙的原始肌理

  登顶拍摄"古今同框"城市大片

  寻找墙体上清代修补的"指纹砖"

  感受“减柱造”设计带来的空间感

  周边联动

  步行10分钟至沈阳故宫,感受"从边卫到陪都"的变迁

  顺路探访太清宫,对比道教建筑与军事设施的差异

  当我们在玻璃幕墙的倒影里看见角楼的飞檐,沈阳的2300年建城史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西北角楼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用斑驳的砖石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等待每一位来访者的倾听。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欢迎投稿 |
辽ICP备19018940号-4 Copyright © 2003-2024 u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旅游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