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旅游网讯 为降低鸟击航空器事件发生概率,2020年飞行区管理部以生态调研为切入点,以调研结果指导飞行区内生态治理工作为突破点,鸟击防治形势不断向好发展,现将今年1-12月鸟击航空器事件及防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鸟击航空器信息分析
(一)总体数据分析
2020年1-12月(统计数据时间为2020年1月1日-12月27日,以下均按照该时间统计)共收到鸟击航空器信息76起,其中责任区鸟击信息4起、本场机组报告信息10起(不含机场责任区鸟击信息)、机务航后检查上报信息62起;2019年同期共收到鸟击航空器信息232起,其中责任区鸟击事件信息8起、本场机组报告11起、机务航后检查上报信息213起。从收到鸟击航空器事件信息总数来看,2020年鸟击航空器信息同比2019年同期下降67.2%。
(二)本场责任区鸟击航空器信息
根据航班数据统计分析,2020年发生鸟击事件当日航班架次为2019年同期航班架次的60%-70%,从航班量来看鸟击航空器万架次率有所上升;2020年发生的鸟击种类基本为家燕,依据统计,2020年阴雨天气较多,且发生鸟击当日平均风速大于10m/s,家燕在此类天气条件下扰流飞行,无法及时避让航空器,撞击航空器概率增大。
(三)机组报告的鸟击航空器事件分析
根据机组报告鸟击高度信息分析(不含责任区),2020年起飞滑跑阶段发生鸟击1起,0-200英尺1起,200-400英尺2起,400英尺以上6起;2019年起飞滑跑阶段发生3起,0-200英尺发生2起,200-400英尺3起,400英尺以上3起,从机组报告鸟击信息高度来看,2020年鸟击高度位置由地面向空中发生变化。
(四)鸟击信息鉴定情况分析
1.羽毛信息库比对鉴定
2019年采集鸟击航空器残留物34起,其中完整羽毛共计11起,通过建立本场的鸟类羽毛电子信息库对比分析,鉴定本场活动鸟类7起:分别为斑鸠1起、乌鸫3起、家燕1起、隼2起,其余4起不属于本场活动鸟类;2020年共采集鸟击航空器残留物25起,其中完整羽毛共计15起;鉴定本场活动鸟类3起:分别为家燕3起、棕尾伯劳1起,其他11起不属于乌鲁木齐机场本场活动鸟类。
2. 其他残留物鉴定
2019年采集鸟击残留物(肌肉组织、残骸、破损羽毛等)26起,经专业机构鉴定:家燕10起,白鹡鸰4起,紫翅椋鸟4起,戴胜3起,乌鸫2起,黑耳鸢2起,棕尾伯劳1起;2020年同期采集鸟击残留物(肌肉组织、残骸、破损羽毛等)16起,经专业机构鉴定:家燕8起,麻雀4起,白鹡鸰3起,凤头百灵1起。
从羽毛信息库和其他残留物鉴定结果来看,2020年收到各类鸟击信息涉及鸟的种类、威胁等级均大幅下降。
二、本场鸟类总体活动情况分析
(一)本场观察鸟类分析
根据上图数据统计:2020年鸟类数量同比2019年上升23.8%。
由于迁徙鸟类和信鸽飞行高度高,飞行路线具有指向性,不在飞行区内停留活动,因此不作为本场活动鸟类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数据分析:2020年本场活动鸟种(包括本场留鸟、候鸟)数量同比2019年上升43.7%。其中家燕占本场活动鸟类总数的62.7%,同比2019年上升19.9%,去除家燕外,其他本场活动鸟类数量同比2019年降低6.4%,鸟类种类由23减少至14种,同比下降39.1%,从总体鸟类活动数量分析,本场其他活动鸟的种类和数量大幅下降。
(二)挂网鸟类情况分析
从挂网鸟的种类和数量统计,2020年为12种,共3614只,同比2019年挂网鸟的种类和数量分别下降20.0%、16.3%。
(三)猎杀鸟的种类和数量情况分析
2020年使用驱鸟枪支猎杀鸟类369只,共5种,2019年猎杀538只,共8种,2020年同比2019年猎杀鸟的种类和数量分别下降37.5%,31.4%。
从飞行区观察、挂网鸟类、猎杀鸟类情况来看,2020年同比2019年涉及鸟的种类、威胁等级均大幅下降。
三、2020年1-12月鸟击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情况
常态化开展日间生态调研,每日2次,夜间针对跑道、滑行道专项调研146次,发现植物36种,优势种6种(绢蒿、蒺藜、偏穗雀麦、骆驼蓬、刺沙蓬、角果藜),对优势种植物土质区域开展碾压、平整、割草作业,累计割草214.58万平方米,并撒布除草剂730吨,草丛中筑巢鸟类已明显减少。解剖鸟类216只,提取嗉囊中的消化物分析判定,发现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28种,配置专项昆虫灭虫剂720吨,着重调研本场收获蚁生活习性,及时开展治理工作,配置蚂蚁专项试剂1860kg,共治理蚁穴2981处。在机务机库、南侧八钢废弃厂房等大型结构建筑区域,开展专项生态调研和治理9次,捣毁鸟巢57处,撒布固体驱鸟剂760kg,撒布专项配比药剂290kg,治理一周后,鸟类活动数量环比综合下降32.6%。
四、鸟击防治工作中的难点
(一)家燕防治的难点
从鸟击信息分析和日常鸟类观察情况来看,2020年家燕活动数量12309只,2019年数量5842只,同比上升52.6%,其主要原因为特殊天气增多、周边家属区植被茂盛导致家燕栖息和觅食环境增加。据统计,2020年5-7月阴雨及大风天气共45天,2019年同期阴雨及大风天气共23天,同比上升48.9%。家燕为集群活动鸟类,其活动无规律性,活动范围为2平方公里,尤其在特殊天气时(阴雨、大风天气),家燕在飞行区跑道东、西、南侧出现集群低空盘旋飞行,传统驱鸟手段对其驱逐效果有限,无法及时进行有效驱离,防控难度增大。
(二)跑道两端治理的难点
跑道东侧500米范围内是四期改扩建征迁土地,其内存在未清理的建筑垃圾和植被,同时延长线1公里处还存在大型农贸市场,内有各种生活垃圾,西侧为农田和林带,植物和树木生长茂盛,均易吸引鸟类频繁活动,导致200-300英尺鸟击事件信息增加,同时存在治理难的问题。
(三)观测鸟类不全的难点
驱鸟巡视人员观测飞行区鸟类活动,因飞行区面积大,存在看不见、看不清,认不清的情况,无法达到全面覆盖观测鸟类。目前,正在试用鸟情观测系统进行自动观测鸟类,但其功能仍在不断开发和完善,不能满足本场鸟情观测需求。
五、下阶段重点工作
(一)针对鸟类观测不全的难点问题,大力推进鸟情观测系统研究和试验,如果该系统能投入使用,将为鸟情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分析,查找鸟类源头等提供详细参数,同时,通过当系统发现鸟类活动时,提示驱鸟巡视人员及时进行驱离和信息通报,并快速精准联动驱鸟设备实施驱赶。
(二)迁徙鸟类防治
根据历年数据分析,9月30日前后为黑耳鸢、鸿雁等鸟类的迁徙季节,但由于温度发生变化,近期黑耳鸢已开始大面积进行迁徙,相对于2019年已提前30天,仅8月30日上午1个小时之内本场上空出现300多只黑耳鸢盘旋穿越上空,鸟类通过提前迁徙获得更适宜的温度、更多食物来繁衍、越冬。飞行区管理部将针对黑耳鸢、鸿雁等迁徙鸟类重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及时驱赶,有效通报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