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旅游网讯 陈鲁宁 文/图
台湾东海岸,山连着海,海连着山。公路在岸边蜿蜒,左侧就是连绵的青山。 花莲至屏东的海岸线,在太平洋岸畔,画出一道优美弧线。海岸边总有不一样的绿,海里总是泛映出多变的蓝。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颜色,大自然的颜色是最美的.......
远处,宁静的太平洋,一望无际,风光秀丽。绿岛,伫立在太平洋波涛之上,遥遥可见 。涛声阵阵,宛若低吟着《绿岛小夜曲》,优雅绵长,不停拨动着人们爱的琴弦。
北回归塔,伫立在南、北半球纬圈 23.5 度分界线上,像巨人一样挥手间就切割出,我们这个星球的亚热带与热带区块。
可进入太鲁阁的峡涧幽洞后,景致遂幻变成墨绿的深暗色调,仿佛在告诉来者,这里曾有开山劈岭的壮士,洒下的辛劳的血汗。“太鲁幽峡”,自此有了血染的风采,被推崇为宝岛美景之上的绝景,隽久傲立在中央山脉的群山峻岭之上……
三仙台,遥望太平洋波涛中的“绿岛”
从花东海岸线一路走来,正碰上十月里台风季。车窗外,暴雨倾盆,平日里安详的太平洋,给搅动的波浪滔天,轰鸣声中一刻不停拍打着海边岸堤,这着实让一车游友,领略到惊涛骇浪前行中的刺激震撼!
奔向北回归的路上,必经之地是台东县的著名景点——三仙台。它离成功镇市区约三公里处,由数个离岸小岛、珊瑚礁海岸及碎石海岸所构成。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飞向天宫时曾停憩于此,并在海边的仙山上留下三双足印,故名三仙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山连海、海连山的美景。 从陆地伸向海洋的灰白色奇岩怪石,横七竖八卧躺在怪石滩上,,连着起伏的山峦,把海滩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有人这样说:去三仙台,就是观赏海礁石的灵性。经由时间与空间形成的今日的景象,三仙台的海礁石,海礁石的颜色、海礁石的线条,隐含着大自然的种种奇妙变化,不仅带给人们眼瞳一片自然之美,更多则是,让人在细细去品味中,捂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
车友们尽管披着雨披,还是冒着刺脸的寒风骤雨,走上三仙台海边一座堪称地标的三重拱形桥。桥,设计建造在陆地与离岛之间,造形优美,仿佛是一条跨海仙道,让人们可以完成梦想,一步步沿着拱桥,迈入太平洋深处。
站在桥最尽头,可以看见朦胧沧海中银月浮现的绿岛(旧名鸡心屿、青仔屿与火烧岛),孤零零的被抛在了台东境内约33公里的太平洋上。
整个绿岛,是个不等边四角形构造,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被列为台湾第四大附属岛。岛内山丘纵横,除了一座300米高的火烧山外,东南临海处多为断崖。
绿岛,曾在上世纪七十年关押了从台湾各监狱迁移至此集中监禁的政治犯。但让旅人最为关切的还是那首闻名遐迩的《绿岛小夜曲》的故事。
最早,台湾名作家柏杨(曾是在绿岛被囚禁的重要的政治犯)说过,《绿岛小夜曲》是监狱人犯为情所写的词。歌词中的“绿岛”是白色恐怖下关押政治犯人的“绿岛”。
后来人们又说,《绿岛小夜曲》流传开后,被菲律宾的万国唱片公司,看上这首歌,把它灌成唱片后引入菲律宾,在当地十分风行,甚至还流传到马来亚、印尼一带。马来亚的报纸还绘影绘形地描述,这首流行歌曲里,充满了“凄美”的故事。
其实,这首歌写于诞生于1954年的一个仲夏夜。台湾的潘英杰做的词,周蓝萍谱成曲。当年他俩在宝岛的电台做事,仲夏夜在宿舍聊天时,谈到外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夜曲…..,潘英杰趁着灵感,就写出这首小夜曲 得到周蓝萍的和声谱曲。他们在这首“抒情优美取胜”的小夜曲里,揉添入对宝岛“绿”的印象、对爱情的歌颂。没想到,《绿岛小夜曲》竟风靡华语歌坛七八十年,曾被评为 “百年金曲十大排行榜”的第三首歌!
一柱擎天,神奇的北回归标志塔
选择走花东海岸线,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要去台湾的花莲县瑞穗乡舞鹤村,看看北回归线标志。
根据天文学上的划分,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处于我们这个星球的南、北半球等纬圈的 23.5 度处。它是每年夏至日(一般为6月22日)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所能到达的最北界线。届时,太阳沿着北回归线缓缓经过北半球十六个国家,精准落在北回归线上。
当我们雨中抵达北回归线纪念碑时,眼前耸立着一座造型抛物线状的标塔,漂亮而简洁。这座纪念碑,位于台东花莲县瑞穗乡舞鹤村和鹤冈村两村之间。标塔和标座,呈半圆形拱起,远观近看,标塔上细下粗、弧度适中,宛如一头引颈高吭的立鹤,其半圆形拱起的标身,就像一只尾羽高张振翅欲飞的白鹤。
每年夏至中午时分,一缕阳光就会分毫不差穿越高高的白色纪念碑的狭缝,让来者体验到,无影太阳下的奇观。
趁大家在纪念碑前拍照,旅人独自奔向海边。站在濒临白浪滔天的太平洋海岸, 追逐着洁白的浪花,恨不能走近再走进些,看看震耳欲聋的沧海横流! 回首远望, 标志塔,一柱擎天,颇为壮观! 标志塔的南北两面刻有“北回归线”四个大字,圆柱中间是自上而下的一条长长的镂空线。
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都建起了标志塔,中国是世界上为这条神奇北回归线,竖立标志塔最多的国家。据说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唯有中国是另一番景象。眼前道路两旁,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被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这条自然生成的无形界限,将台湾在此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面明显绿色多过北面,真可谓造物之神奇。不同的气候,竟使南北两地在一步之遥间,景色瞬间幻化而不同!难怪这条北回归线,俨然已成为台东行,必经之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太鲁阁,彩虹神灵栖息地
如果说 台湾 是美丽的宝岛,那么“太鲁幽峡”则是美上加绝美的奇景。
太鲁阁,横贯台湾中央山脉,位于 台湾 中东 部,横跨 花莲 、 台中 、 南投 三县。迈入太鲁阁公园入口,一座耸立的石碑,还有横跨红柱琉璃瓦下的高大的牌楼上,都写着“东西横贯公路”的大字,清晰标明出它是中横公路的东端起点。
太鲁阁,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理石峡谷。恒古千年万载,水石互相纠缠,水作刀,切出了险峻雄伟,石为料,呈现着深邃壮丽。举头相望,壁立千仞,溪流穿过峡谷,两壁遍布露出崖表的纹理纵横的各色大理岩层。
太鲁阁(TAROKO),取自台湾当地少数原住民的语言:“伟大的山脉”。太鲁阁族的发祥地,是台湾中央山脉白石山腰的一棵大石柱。大约在300多年前,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立雾溪。自此,太鲁阁人花开枝散,在20公里长的大峡谷各处的深崖绝壁间安家立命。
古时,太鲁阁族祖先,常对孩子们说,人死后,他灵魂必定会在彩虹桥的桥头显现。凡斩获过敌人头颅的男人和会织布与编织的女人,一洗手立刻就会冒出血来。像这样的人,上苍会让他们通过彩虹桥,到祖灵那里享福。为了能经过彩虹桥,男人在战争中要去取敌人的首级,女人必须会织布与编织。
祖先又说,千万不可用手指头,随便去指向彩虹桥,免得手指会断掉。他们还深信不疑,这儿的大山峭崖里藏匿着他们信奉的彩虹神灵!四周绵绵群山,就是经由彩虹神灵之手,为他们打造的幽美家园。
“太鲁幽峡”,仅为太鲁阁公园的一部分,但多年来雄踞宝岛八景之冠。一条公路在绝壁上穿行,令人惊心动魄。四周终年笼罩在不断的雨雾织成的帷纱里。偶尔放晴之际,断崖深谷,奇峰插天,临空飞瀑,清澈溪流,让人简直难以言状其景色之雄奇,只能说是这一切尽悉出自鬼斧神工之雕琢。
进入峡谷景区,有一段悬崖被称为“燕子口”。透过这名字,即可知晓在道路上方的大理石峭壁洞穴中,住有許多小雨燕或洋燕,以至旧时形成有“百燕鳴谷”的奇景。游客入洞,必须要求戴上安全帽,因为太鲁阁景区常有落石。曾因坠石致游客遇难的“九曲洞”,现已不再对开放。如今,“百燕鸣谷”的燕子口,因公路上人声、车声的鼎沸,早已难觅燕子的踪影,却可在岩壁和山涧中,看到四处攀爬跳跃不停的猕猴。
穿过燕子口尽头的漆红钢架桥,继续西行,便是高耸入云端的绝岩峭壁。另一半的山壁,则成为深入水中的崖面石墙,这高低落差一千七八百米的大断崖,架构出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浩瀚无垠。
这条中横公路,贯穿了险峻的中央山脉,将台湾东岸与西岸连接了起来,对贯穿岛内的交通,促进经济有重要的意义。当时,政府动员了一万多名退伍老兵参加该工程。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主要用斧头、钢钎和炸药,施工条件极其艰苦。蒋经国先生时任退辅会主任,多次深入工地,与老兵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经四年,终于在太鲁阁山脉的天险中,凿出一条二十公里的通道,于一九六零年五月实现了通车。
站在对岸,向前远眺,峭陡崖壁上,竖立着一座红柱黄瓦的庙堂——长春祠。这是为了纪念殉职的开路工程人员所建设的祠堂 。据统计,为修建中横公路,有二百二十二名老兵殒命深山峡谷,在每一公里的路上,都有十多名壮士,为这项伟大的工程中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修建在青山绿水间的长春祠,一九七零年曾遭山崩损毁,一九七三年重建,一九八七年又遭落石,整个祠堂连基座都崩损。隔年在原址左侧,人们再次建起新的长春祠。
长春祠两旁,终年流淌着雨后形成的长长的细瀑,宛若老兵当年流淌在太鲁阁的眼泪!
死者已逝,让我们向在太鲁阁大峡谷间留下生命的逝者,致敬吧……
旅行tips:
交通路线:
火车
1、搭台铁至新城站下。
2、搭台铁至花莲站下,转搭花莲客运(往太鲁阁),或花莲客运(往天祥)至太鲁阁游客中心站下。
3、搭台铁至台中站下,转搭丰原客运(往梨山)至梨山站下,转搭花莲客运(往花莲新站)至太鲁阁游客中心站下。
自驾
1、国道1号—彰化系统交流道—国道3号—雾峰系统交流道—国道6号—埔里端交流道下—台14线—台14甲—台8线。
2、国道5号—苏澳交流道下—台9线—台8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