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旅游网 > 焦点 > 正文
强化移民与旅游结合 实现旅游与移民增收
2017-03-13 10:18:20 来源: 世纪旅游网
世纪旅游网讯 国家大力开展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度地带、拥有 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国际叫得响品牌的黔南州荔波县,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当地资源,强化

  世纪旅游网讯 国家大力开展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度地带、拥有 “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国际叫得响品牌的黔南州荔波县,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当地资源,强化移民工作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不懈的奋斗,如今数万贫困人口已经通过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与祖祖辈辈不相同的幸福生活,多个移民安置点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与此同时,全县旅游业也得到有力推进,跨越发展,长足进步,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全县各景区共计接待旅游人次达1000多万,取得了旅游和移民“两促进,双丰收”的理想效果。

  首先,做好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与旅游长期发展规划的结合。

  一是紧扣旅游政策,科学安排部署。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荔波旅游产业优势,注重因地制宜,围绕旅游实施移民,移民促进旅游发展,把安置点建成具有旅游服务、民俗文化观光、农家生活体验等特色功能民宿旅游新景点,着力构建全县旅游区域板块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实现荔波旅游景区的扩展,让移民都参与到旅游中来,增收致富。纵观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头到尾都紧紧围绕旅游经济进行谋划,每走一步都着眼于如何把民族文化融合到全县旅游经济这个大潮中。因而,在安置点的选择,在房屋的构造,在停车场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考虑了旅游接待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充分结合旅游资源大普查、全域旅游交通三年计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计划等工作,科学选择旅游禀赋高、交通基础好、要素配套完善的地方作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并将安置点打造成为具备旅游服务、民俗文化观光、农家生活体验等特色功能的3A级以上标准的景区景点,同步启动各安置点之间旅游景观公路建设,完善驿站、观景台等配套,将景区景点串成“画卷”和“项链”,形成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品线路。如瑶山拉片移民点,按照“立足实际,做出特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依托大、小七孔景区,在移民安置区的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旅游元素,引入旅游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进行民俗景点改造、农家乐及旅游基础设施等配套,把移民点打造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瑶山古寨,成功列为国家AAA级景点,2016年瑶山古寨旅游人次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000万元,移民收入大幅提高。大土、捞村等安置点也都按照3A级的旅游村寨进行打造。小七孔镇联山湾村则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经营,移民入股分红,就近就业打工。甲良镇通过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伴手礼品,旅游纪念品,全镇的旅游经济作物以辣椒、茶叶、优质大米为主,如今辣椒种植面积达5000亩,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亩,阳凤优质大米种植面积达10000亩。同时积极引进精品提子种植1500亩、杨梅500亩、蓝梅200亩、血桃250亩、油茶3万亩,发展牛、羊、猪等传统养殖业和肉兔、梅花鹿、竹鼠等特种养殖业基地80个,发展种养殖合作社65个,初步形成高效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园区。

  二是严格审查图纸,完善旅游配套。为确保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安置点,按照“主动作为、审查前移”的原则,聘请国内一流资质团队按照3A级景区标准规划设计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并将每一项规划设计都提交到县城规委会进行审查,广泛征求部门、乡镇和群众意见,形成一张蓝图抓到底的顶层设计。目前,已完成力书、巴平旅游村寨、大土民族特色村寨、驾欧民族风情园等9项规划设计。朝阳镇结合樟江流域两线生态基础,规划先行,将易地搬迁安置点设在G243通往大小七孔景区必经之路上,结合赛娥布依风情湾、哈密瓜采摘体验园、青柚推广实验园和孔雀展示园建设,倾力打造元素多样、点线相连、处处是景的休闲旅游观光点,让广大游客享受现代农业园采摘、民俗风情小寨、稀有动物观赏等旅游乐趣。

  三是针对各地情况,分别打造亮点。早走一步的黎明关乡尧古村与佳荣镇大土村两个安置点,规划设计中考虑分别按照水族、苗族的特色,打造富含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古寨,引导移民带着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餐饮、住宿服务等。小七孔镇驾欧安置点,地处小七孔景区西大门,移民主要考虑从事“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规划设计移民住房为三层,第三层移民自住,第一、二层作为生产经营用房,引入旅游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经营,移民入股分红,就近就业打工,确保移民收入稳定,解除移民后顾之忧。

  其次,做好移民创业增收致富与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的结合。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开展技术培训。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群众学技术、增本领、长见识的意愿,积极开展与旅游相关产业技能的培训。坚持搬迁建设与脱贫措施同推进。在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同步安排脱贫计划,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个人意愿等,完善搬迁后续脱贫措施。围绕“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转移”的要求,强化移民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就业门路。在过去举办了多期旅游接待、服务礼仪、烹饪技术、民宿管理、礼品制作等培训班等的基础上,今年3月3日,又举办了全域旅游人才“地接导游”培训班。此次培训是包括移民在内的全县旅游从业人员三年培训计划的开端。今后三年,将以普惠方式对全域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目标。该三年培训计划旨在为全县打造一支形象气质佳、口才素质好、服务标准高的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打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为游客服务”的大环境。各乡镇也根据“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转移”的就业要求,针对主体民族——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情况,加强移民旅游延伸技能培训,拓宽移民旅游延伸就业门路。距离旅游区较远的移民安置点大力实施移民转移就业,开展农家乐接待、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经营,发展与旅游餐桌有关的,如蜜柚、葡萄、枇杷、早桃、山黑猪、虫草鸡、中华鲟等生态特色种养殖等移民持续产业。樟江沿岸乡镇则引进优质品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易地搬迁群众进行哈密瓜、火龙果等种植和娃娃鱼、黑山羊等养殖技能培训,提高种养殖产品的经济效益。甲良镇还注册了甲良辣椒、提子、蓝莓、杨梅、晚桃、枇杷、阳凤大米、梅桃毛尖、甲站鸭等一批地方独具特色的产品地理商标,提升旅游知名度,提高旅游人气,增加群众收入。

  二是企业搭好台子,移民演戏增收。将易地移民搬迁与“三变”改革相结合,通过“公司运营、群众参股”的方式,既做大收益盘子,又保障贫困户收益。目前,力书巴平安置点,引入了县旅游文创中心参与经营,通过移民房屋施工方统建,住房部分政策项目补助,产业用房部分由施工企业垫资(移民户可用特惠贷政策贷款入股)的方式建设,由公司主体进行承包经营,租金收入由企业和移民按比例分成。在规划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时,充分整合贫困户人力资源,在用工、就业和公共资源维护等方面重点向移民贫困群众倾斜,既增加了移民户的收入,带动群众积极性,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保障施工质量和标准。同时,将停车场、保洁等资源维护优先安排移民群众,保障移民产业安置。如朝阳镇浪波湾移民安置点2016年12月28日举行集体入住仪式,实现移民群众“拎包入住”的同时。政府还配套给予旅游项目和资金,为贫困户增设海信电视43寸11台、点菜柜18台、消毒柜18台、电饭煲18台、电磁炉18台、餐桌54张、凳子540张、睡床22张,棉被22套、沙发11张等旅游接待设备。为保障群众移民后续发展,政府又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依托相邻县城和紧靠大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公司+群众”共建经营模式,降低建房成本。采取“产住融合、产权分离、脱贫回购”的方式进行管理,不让贫困户因建房而负债。同时,大力推动后续旅游产业发展,组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开展旅游服务接待、厨师等培训,提高致富本领。

  三是部门帮扶项目,优先安排移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安排移民群众帮扶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打造一批板蓝根、毛尖茶、提子等种植基地和香猪、黑山羊等养殖基地,有针对性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引导移民参与旅游接待,鼓励移民流转土地、承包荒山创业,拓宽移民就业门路,移民后续产业支撑逐步增强。目前,移民安置点共有创业带头人400人,带动就业5000多人。主要做法是在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就同步安排脱贫措施,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个人意愿等,完善搬迁后续脱贫措施,推行一户一档案,一户一措施。围绕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转移就业的要求,加强移民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就业门路。国家和省级下达的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特色经果林等项目工程优先安排用于移民户,扶持群众开展致富创业,免费为移民户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引导移民流转土地、承包荒山,发展特色种养殖。有针对性开展移民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就业门路。落实“伙计干部”帮扶,提升移民自身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大力实施转移就业,开展农家乐接待、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经营。朝阳镇八烂村支书何君龙带领移民群众把荒芜田地变成大果园,如今全村不但果子变成大钱,果园也成了农耕文化园,供游客参观。现在村里种植的枇杷、蜜柚和板栗已有1.25万亩,每年产值几千万元,大多数移民户都吃上了“枇杷饭”“蜜柚饭”。有的还到集镇来开饭店、酒家,全村村民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的甜。

  四是大力倡导民宿,全民参与旅游。如朝阳镇为了充分发挥移民房屋产住结合的功能,建移民房时采取“产住融合、产权分离、脱贫回购”模式建设(即:安置房与公司建设经营性住房建在一栋房屋,产权分别明晰给移民户和投资建设公司,待搬迁群众脱贫后,优先这部分群众按低租金租用或是按照成本价购买)。安置房一层归安置群众所有,供群众居住;二层是公司建设并作为经营管理性生产用房,同时,根据移民户家庭人口居住面积不足的情况,公司相应调配部分面积给群众居住。由代建方(深圳市范希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工程竣工后交由公司运营、管理,采取谁经营谁出资的方式运行。生产性用房由公司统一包装,统一管理,待群众脱贫后,优先移民群众购买,以实现群众移民后续产业有序发展。

  再次,做好移民村寨民族特色与旅游市场文化发展的结合。

  一是挖掘民族文化,突出当地特色。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立足荔波旅游比较优势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作用,将移民安置点建设与民宿旅游相结合,与精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相结合,围绕旅游抓移民,围绕移民促旅游。为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的现象,按照打造“民族原则、差异特色、民宿旅游”的原则,充分挖掘全县四大主体民族文化元素,坚持景观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突出建筑风格风貌、人文历史积淀、景观环境营造等元素,见缝插绿、建园引水,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已成功打造捞村布依新村、大土苗寨、梦柳布依小镇、水浦故里、瑶山古寨等9个精品示范工程,形成了四大主体民族精品旅游村寨。

  二是找出旅游卖点,用心培育市场。借助富集的旅游资源,移步是景的旅游优势,几乎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民族的旅游特点,如“白裤瑶”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瑶山乡拉片村,打造的“东方印第安人部落”就深受游客喜爱。在拉片村移民点,古朴的茅草圆筒粮仓到处都是,两片露乳衣服随地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铜鼓震天价响,三四十位移民已经加入“瑶之韵”民族文化表演队,每天定期向游客表演各种瑶族舞蹈,领取固定工资和提成。而演艺中心周围的数以百计的移民房,也相应成为游客的消费点。有卖瑶族服饰、首饰、乐器的,有为游客提供吃住服务的,有给游客当向导的。随着民族风情游的日益红火,很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每到旺季,小小的饭庄每天都能摆上十几桌,最多一天收入6万元。目前全乡已有1000多人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地处著名的小七孔景区西大门的驾欧安置点,移民村的村民们几乎都用移民房经营着具有布依族特色的餐饮、住宿,还不时给客人表演让人喷饭的刷把舞、板凳舞、矮人舞等布依族舞蹈。每当节日到来,他们都要开展系列“吸睛”的活动,让游客在观赏和互动中感受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的丰富内涵、多彩形式、难忘美味,把节日文化与经济增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一条与祖祖辈辈不同的全新的脱贫致富模式。瑶山乡的瑶族移民们则充分利用不管男女,着装多是真空,下身没有短裤、没有底裤、没有内裤,上身没有背心、没有文胸、没有乳罩的奇特性文化,寻找经济发展的出路,以此吸引游客和留住游客。现在瑶山乡移民安置点的“性文化”已经慢慢成为一种产业,纵然近年有了几十元的门票,游客也是越来越多,游客流、资金流,不断地流向瑶山,进入“千户瑶寨”移民的包里。

  三是瞄准节会经济,促进移民增收。各族移民积极发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齐心协力“做文化事”、“吃文化饭”、“享文化福”。如建立荔波布依族布依文古籍,水族水书古籍展览馆,苗族跳苗场,瑶族打猎舞、铜鼓舞、猴鼓舞、打砣螺专业表演队。定期举办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小年节,水族的东方情人节、新米节等,不时举办“露乳风情表演”、“偷新娘表演”、“抢新郎表演”并与游客互动进入舞池、浴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努力打造,如今黔南荔波的很多移民安置点已经成为“美术家的创作基地”、“摄影家的圣地”、“艺术家的天堂”。(莫雄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欢迎投稿 |
辽ICP备19018940号-4 Copyright © 2003-2024 u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旅游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