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旅游网 > 景点 > 正文
凌霄双塔,宝贤法帖,煌煌瑰宝,跨越古今——太原永祚寺
2022-10-04 09:50:42 来源: 世纪旅游网
  世纪旅游网讯www u2000 com 陈鲁宁 文 图  远古时,太原,居华夏九州之首称冀州,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在两千五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太原曾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

  世纪旅游网讯www.u2000.com  陈鲁宁 文/图

  远古时,太原,居华夏九州之首称冀州,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在两千五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太原曾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

  太原,据山西之腹,东傍巍峨太行山,西边竖起天然屏障吕梁山,向北是雄壮的雁门关,一条汾河、逶迤秀丽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素有“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制五原之都邑”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百岭之重阻”,“临谷为堑,因山为障”之北方雄藩巨镇。

  高耸入云的双塔,坐落于太原永祚寺,久已成为这座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的象征符号。“永祚”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意思是“永远流传,万世不竭”。

  “行旅远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渐远渐没,难尽依依之怀”,此语出自姚奠中老先生《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并已被刻成碑文,伫立于永祚寺中,深邃道出了双塔在太原人心中的地位。

  双塔脚下,永祚寺内建有百米碑廊,收藏有包括“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在内的众多珍贵碑刻铭文,是中国北方欣赏书法艺术的绝佳宝藏之地。

  永祚寺双塔

  去永祚寺,乘的是公交,从落脚的酒店仅需换乘一次,就到双塔公园的南门入口。一路上,结合手机导航向人打听永祚寺时,才知道,太原当地人习惯上把永祚寺叫作双塔寺,干净利落、清晰明了。太原话,浓浓的后鼻音,透着一份亲昵,因此,永祚寺,这个大名,反倒不怎么响亮。

  寺庙圆门

  双塔所在的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年(1597年—1602年)间。“永祚”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是“永远流传,万世不竭” 的意思。

  走近永祚寺,观察到其奇特、可谓“叛逆”的建筑布局,主殿大雄宝殿,坐南朝北,而双塔和过殿、后殿像一条“叉线”,构成一条东南西北走向之轴线。简言之,永祚寺的中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折线。

  永祚寺,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为塔院,下院为三进院落,山门“永祚寺”三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

  曲桥观塔

  永祚寺的第一道门——山门,是后建的,为三滴水单檐歇山顶门楼,琉璃瓦罩顶,明间辟门,墙壁上镶琉璃团龙装饰。

  过山门,踏入第一重院落,青砖生苔,松柏落阴,厢房旁立,古意扑面。康熙二十一年时,永祚寺修上了围墙,并添加了“祗园胜境”的山门,匾额上戴梦熊三字依稀可辨。

  迎面拾阶,又伫立一“山门”。这第二道门,同样为三滴水式,屋顶确为单檐硬山顶,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是当时永祚寺的老山门。门联“古寺古殿古香古韵;宝塔宝帖宝墨留芳”,出自隶书大家欧伯达。

  二门的院落里,花池中遍植牡丹。永祚寺内现存四十多个不同品类的牡丹,如姚黄,魏紫,赵粉,豆绿和状元红等,超过六千多株。另外,还有十二株从明代起就一直生长至今的牡丹,花型硕大,名叫紫霞仙,也是我国现存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牡丹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牡丹品种之一。每年都生长旺盛,率先开放,一花开后,万花随。每年牡丹盛开的时候,观赏的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三门,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原天王殿遗址上构筑,门斗内高高悬挂着“永祚禅林”匾额。

  永祚寺中古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下院,下院中的无梁殿是其中之佼佼精品。无梁建筑,最早出现于我国的陵墓建筑中,明代之后,工匠们攻克了支模的难题,无梁建筑始从地下,登上地面,进入庙堂。永祚寺的无梁殿,殿外廊柱、斗拱皆为砖制,但造型却都是仿造木质构造而成。

  两层无梁殿

  永祚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永祚寺内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整座大雄宝殿,浑身上下,没用一根木材,均为砖砌连拱结构,犹如现存古都南京紫金山麓的那座无梁殿,也是建于明代。但更加奇妙的是,它竟然是一座分为上下两层的无梁殿,非常罕见,让人惊羡!

  无梁殿底层,面阔五间,顶层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仿木设计。拱圈式门洞上嵌有“大雄殿”砖额,顶层明间门洞上嵌“三圣阁”砖额。底层供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也就是三世佛。顶层三圣阁,供奉着观世音、普贤和文殊菩萨。三圣阁,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最为精彩的是三圣阁屋顶中间的藻井结构,它是仿造木斗拱造型,逐层收窄而成,几百年来依然结构紧密,十分坚固。

  俯瞰无梁殿侧院

  过大雄宝殿,转向东南,穿过过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直插云霄的文峰塔,就跳入眼帘。

  依中国传统的堪舆学而言,太原自然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呈一“簸箕”型,只有在东南 “巽方”造塔,才能“山光凝翠,川容如画” 振兴三晋文运,多出人才。

  明万历年间,太原的绅民拟议在城东南五里的郝庄村南,向山之巅,建一座弥补、改变太原地形的缺陷。这时,傅霖遂被举荐为建塔的“首事”,主持修建了这座文峰塔”。

  永祚寺双塔

  如今太原城中仍有一条老街叫傅家巷,明万历年间被举荐修塔的“首事”傅霖就曾生活于此。《山西通志》记载,傅霖有兄弟三人,均为官出仕。太原府城建有牌楼“三凤”坊、“青云接武”坊,都为表彰傅霖三兄弟而立。傅霖在朝为官时官声清廉、耿直无私,后遭人弹劾,革职返乡。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傅霖被举为“首事”,自己倾囊,率众捐款,在今双塔寺址,兴土动工,起建大塔。两三年后,终于建起了高高的文峰塔,并修永明寺,完成了太原人开文运的心愿。

  文峰塔,就是双塔中位于东南的那座,而永明寺正是今永祚寺的初名。塔寺建成不久,年恰古稀的傅霖无病而终。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永明寺,与九边重镇的地位不相称,决定邀请妙峰法师来主持扩建永明寺。于是,与文峰塔相距四十六米六、文峰塔西北方的另一座高塔——文宣塔,拔地而起。

  妙峰法师作为明中叶的著名高僧,一生建设过许许多多寺庙、佛塔、桥梁,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五台山规模最大的、最早的寺庙显通寺里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铜殿,就是妙峰法师用铜十万斤铸造的。

  妙峰法师时年六十九岁,来到太原后,做了永明寺的住持并总理扩建事务。他看到永明寺的文峰塔,向西北微微倾斜,便向晋王建议在其左侧建座新塔。于是,从万历三十六年春至万历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历时四年,由他主持新建了宣文塔及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后取“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的意思,将永明寺改名为永祚寺。

  走近看去,宣文塔的半径要比文峰塔大一些,塔身也比文峰塔高两厘米,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最底层边长四点六米、全塔高近五十五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椽、枋、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研磨而成,塔檐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剪边。

  宣文塔是一座佛塔,也叫舍利塔,塔身四周遍布阿弥陀佛砖字,塔刹由铜、铁铸制造。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

  永祚寺,几百年间一直香火鼎盛。听当地人说,与一块“钱石”有关。山西是晋商的发祥地,明清期间,很多晋商在太原做生意,几乎每年他们都要去永祚寺烧香祈福,同时,还要摸一摸寺内的“钱石”宝贝。这件宝贝看起来很普通,就是一件比碗口稍大的石头,但是石头上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贝壳。古时,“贝”就是贝币,是一种货币,因此也寓意财富。人们传说,摸一摸这件宝贝,就能发财致富。

  钱石

  “钱石”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大禹治水期间,他从南走到北,发现北方百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于是就用大船从南方运了大量物资到北方。可是,在运输途中遇到虾兵蟹将,在水里兴风作浪,想让大禹交出所有物资。于是,龙王就给了大禹一件宝贝,大禹将宝贝投入河水中,瞬间河水风平浪静,变成南高北低走向,大禹得以将物资成功送到了北方。最后,这件宝贝又摇身一变,成了一块长满贝壳的石头……

  这样的传说,显然没有科学的依据。专家们研究,断定其为一件远古化石,表面附着贝壳,技术测定证明,只有一万多年。目前,它被收藏在了永祚寺的地宫内。

  走下永祚寺的双塔,向西门前行,就来到汇聚太原各处碑碣刻石的藏宝之地——宝贤堂。这里,收藏着历朝历代碑碣刻石精品二百六十余块。这些古碑古碣石刻,集汇着清以前各朝各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有,可以说是一部“活”的中国书法碑刻史。

  宝贤堂门匾

  宝贤堂,坐落在太原市双塔博物馆里。它的镇馆之宝,是永祚寺内的两部古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宝贤堂法帖》,是全国唯一保留原刻石碑文字的明代法帖。

  两部法帖,汇集了一百二十四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卫夫人、王羲之、苏东坡、欧阳询、柳公权、米芾,……每一个名字都光芒万丈,每一幅作品都精妙绝伦。

  古城法帖、斑斑凿痕、隽秀琳琅,煌煌瑰宝。这部在中国书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王室巨制,它的诞生与明朝藩禁制度、晋阳藩府内韬光养晦全求自保,有着极大关系。

  宝贤堂展厅一隅

  ……时光冉冉,镜头回溯到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深秋的一天夜晚。红墙金瓦的紫禁城内,明孝宗朱祐樘正在打开写有“宝贤堂集古法帖”字样的镂精锦盒,彻夜秉烛,检视着这部行格疏朗、墨色黝亮的拓本……

  文渊阁大学士丘濬,侧立一片道:“晋王收藏精富,游心翰墨,企代际传承,世子朱奇源,踵其父志而刻成,以循声著” 。

  明孝宗叹谓:“晋藩典籍详备,集古法帖,巨册不逊内府,存有成祖谓‘我朝王羲之’沈度之书,并将国朝诸大儒宋克、解缙、胡广、张弼墨迹一同勒于石上,确是完成了一件书林功德”……

  古人认为“纸寿千年,金石永寿”,将隽美书法,刻入碑石,再取其拓片刊印,是最好最持久的一种文字传播途径。十二卷的《宝贤堂集古法帖》,荟萃了魏晋以来如王羲之、智永等众多大书家的宝翰笔墨。达成这一功德的主人,正是雄踞太原古城的晋王朱钟铉,朱元璋皇帝之四世孙。

  朱钟铉通文博雅,仰仗晋王府岁禄足赐、万顷良田的雄厚财力,藏书、刻书如宏篇巨帙,“卷帙浩瀚,足可称冠诸藩。”

  明弘治二年(1489年)春天,朱钟铉驻守晋阳已有四十七年。他想儿子朱奇源已逾不惑之年,仍嗜墨成癖。于是对他说:“宗室子孙学书,须敬古、拟古、学古、厚古,王府所藏名帖甚多,堂奥勒于石上,王孙可广涉博采。”

  不久,朱奇源叫王府长史雷普,邀来儒士参政王进,副使杨光溥,佥事胡汉、杨文卿四人,对晋王府所藏《淳化帖》《绛帖》《大观太清楼帖》及《宝晋斋》等帖,进行细细甄选。

  其后,晋王又旨令,召来享有雕镂铭刻 “铁笔”名头的良工宋灏、刘瑀,亲手翻刻藩府私藏品,并刊印法帖。这年秋天,两人在晋王府养德书院里,一钩一画,一锤一凿,双钩雕勒于石,镌刻出一百八十块碑石。

  期间,老王爷朱钟铉常常来到养德书院,对工匠们最细微的笔画末端,都仔细加以校勘,还亲笔撰写《宝贤堂集古法帖序》记录法帖刻凿刊印全过程之艰辛。

  历经漫漫七年时光,弘治九年(1496年),法帖刻凿刊印,终于大功告成。

  《宝贤堂集古法帖序》宗法丛帖,几乎集汇了古往今来所有的书法资源。一经问世,震撼了整整一个时代,带动明中期书法转向浪漫主义,众士大夫文人书家们感悟到,一定要“取法高古,变古出新”。

  晋阳近代大才子傅山先生亦曾赞道:“汴帖抚勒无丰采,肃帖丰肥浓态侧出,晋帖圆秀遒媚,出周肃之上,二王钩勒尤为精妙”。

  由此可见,两部法帖之沉重分量,不愧为书林之瑰宝。

  再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当下,旅人此刻,正走进双塔博物馆的两法帖常年展。馆内没多少人,静寂中,仿佛是踏入了一座煌煌书法的远古艺术殿堂。

  宝贤堂书法精品博物馆内,每一面墙壁上,都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历史,万古千年咫尺可见。一幅幅书法,一段段拓片,银钩铁画,它们在告诉后人,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祖先都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和磨难。

  古代中国,刻帖之风,始于宋代。代表刻帖至高水平的《宝贤堂法帖》,收集有大量宋代刻帖精华,增刻了许多后代名人法书。尤为突出的是两部非常珍贵的法帖,其一是《宝贤堂集古法帖》,其二是《古宝贤堂法帖》,俗称《大宝贤堂法帖》和《小宝贤堂法帖》。

  碑文和拓片

  《宝贤堂》四大展厅里,分别展示出晋庄王世子朱奇源所刻《大宝贤堂法帖》、清代李清钥所刻《小大宝贤堂法帖》。细看目录,卷一为古代法帖,卷二为晋代至明代帝王书,卷三、四、五皆为东晋王羲之书,卷六、七王是王献之书,卷八则是晋代名家书,卷九汇聚南朝宋至南朝陈名家书,卷十是唐代名家书,卷十一涵盖了宋代、元代名家书,卷十二是明代名家书。以摹临《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等帖为主,增刻了晋王府所藏宋元明名人书墨。

  旅人在此,看到卷二的帝王卷里,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封回信《废甘泉游帖》。他亲笔写下数年战争实在凶残。为此,他深感内疚,自省自警下,再不愿仅为自己的安逸,去劳苦百姓,所以,他就废除去甘泉宫游玩的打算。

  二王笔墨

  在“二王”展部分,记录下王羲之曾写给好友的书信。他信里说到,我有七子,一女,已有六子结婚,唯独小儿子王献之尚未婚配,所以内心着急呐,等我把小儿子婚事解决后,就可以安心地到你那里走动啦。

  第二展厅里,昭示出古人的“世家书风”一面。“东床快婿”的故事就是源于东晋的“四大书家”。当时,郗太府与王家结姻时,在自家东厢房给女儿郗璿选婿,俊男帅哥全都饰容待客(东晋时,相亲男子是可化妆的)。唯独王羲之,袒腹于东床,而郗府偏偏就选中了这位袒腹于东床的倜傥帅哥天之骄子王羲之。

  拓片和碑刻

  碑刻中的典故、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就这样,留在了一片片碑刻、一幅幅拓片之上。《宝贤堂》内一百六十二块刻石,不仅将一百二十八位书家真、草、行、篆各种书体包罗尽显,还能让人们荡漾于书法艺术海洋之中,感悟到千百年历朝历代中国文化之浓浓深厚底蕴。

  《宝贤堂集古法帖》与《古宝贤堂帖》,历史上,曾先后安置在晋阳三立书院、督军府、傅公祠内,其间《古宝贤堂帖》全帖,又收入唐初至清初褚遂良,黄庭坚,赵孟頫 唐寅、文徵明、朱奇源、董其昌、傅山等二十一家法书。一七六二年(乾隆二十七年),增刻了苏轼《大江东去词》三块石碑。

  “法帖是无声的,却更胜有声”。

  《大宝贤堂法帖》和《小大宝贤堂法帖》,历经明末清代、民国期间的战乱迁徙,新中国的创建。终于在一九八零年,从太原古城各处,悉数迁入永祚寺碑廊。至此,历史上几百年间多次辗转、经历不凡的古蕴法帖,终于寻觅到了它的归宿地,得以与风铃悠扬的凌霄双塔、风姿绰约的紫霞仙牡丹,安安静静,长相为伴。

  走出宝贤堂,禁不住又回身,走去拜谒了永祚寺里漫长的法帖碑廊。

  伫立在长长碑廊里,整个人的身心都徜徉在中国汉字所走过的千年纵贯之路上,让人近距离触摸千百年里,书法大家们如高峰坠石、万岁枯藤、神龙游走之笔墨,不禁感悟到,有一股巨大无比、难以名状的力量,澎拜汹涌、一刻不停撞击着我灵魂深处……

  远望双塔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欢迎投稿 |
辽ICP备19018940号-4 Copyright © 2003-2021 u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旅游网 版权所有